close

五月似乎對於所有投資者來說,是個難熬的月份。歐洲的債務危機,兩韓的對峙等等利空的因素,導致世界股市暴起暴落。很多人紛紛宣稱,景氣即將要二次探底。

然而,世界景氣真的有那麼差嗎?從很多指標看來,其實並不盡然。比如說,從向來是景氣回溫的領先指標---貨櫃海運來看,我對於景氣回溫,抱持比較正面的看法。首先,先解釋一下,海運其實也很多種,一種是大宗物資的海運,這種海運是招募business才出船,不會賠本開船。另外一種是貨櫃海運,你可以把它想成海運的公共汽車,不管有沒有人搭載,公共汽車還是會定時發動,貨櫃船時間到了,還是要定期發船。當初金融海嘯的時候,這對於很多船公司來說,簡直是惡夢一場,因為根本沒有貨要運,卻要定期出船,每發一班亞洲美國來回的船,就要賠上近百萬的油料費用。當初很多船公司都賠怕了,有的用小船替代大船,有的乾脆縮減班次,將多出來的船停泊在港區,寧願讓她閒置,也不要賠錢。

但是近期以來,整個貨櫃海運情況,出現很大程度的逆轉,亞洲開往美國航線的貨運船,全部爆倉,貨多得不得了,原本被閒置在港裡的船,也通通都被拉回來載貨,整個爆倉程度,直逼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。

你或許會問,這聽起來簡直是棒呆了,為什麼你會解讀為審慎樂觀呢?因為,有很多東西,其實不能夠單單簡單的看量,還要看質,質變和量變之間的轉換,常常隱含了可能的危機,也因為這些危機,我不得不對景氣復甦的樂觀,打上點折扣。

也就是,如果你看金融海嘯發生前的貨運物品,你會看到從高價品到低價品,通通都有,高中低價產品,都佔據了一定的比重。然而,現在去檢視目前貨運的產品,我們卻發現清一色都是低價商品,這顯示了市場消費能力或許有起色,不過消費者對於消費選擇,還是比較保守,不敢【大刀闊斧】的去花錢,這樣一來,消費端的復甦力道,可能要打點折扣,即使是海運爆倉,可能消費力道,還是遠遠低於過去金融海嘯前的水準。

因此,我對於景氣的看法,偏向中性偏多一點點,雖然樂觀,卻還是要持續不斷做後續的追蹤,才能更明確知道方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economi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